村干部民情日记实用

村干部民情日记。

你知道周记要怎么写呢?周记写作是通过文字表达自己思维的一个新方式,相信大家应该对周记都不陌生吧。编辑花时间为你编辑了“村干部民情日记”,为了避免重要信息遗失建议您收藏该网页链接!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1

从2月28日开始,昌吉州“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第二批工作组684人陆续出发,奔赴基层一线开展工作。与第一批工作组进行全面对接后,新一轮住村工作全面启动。今天我们就和您一起去感受他们住村第一天的生活。

天刚蒙蒙亮,即将启程去往木垒县乌孜别克族乡大南沟村住村的昌吉州党委宣传干部马文婷,就已经开始收拾行囊,丈夫早早的就为她做好了早饭。马文婷的老公魏正江关切的说道:“平时都是你给我做的,今天得给你做一顿。去了之后要多注意身体,这两天天气还比较凉,穿厚一些。”

马文婷依依不舍的回应道:“这没问题,我带了好几件厚衣服,你也得注意,我不在的时候,一日三餐你得按时吃,不要让我回来看到你又瘦了。”

马文婷和丈夫结婚五年来,几乎一直都是两地分居,今年丈夫调回昌吉,可马文婷却又要到基层一线去工作,作为丈夫的魏正江不免有一些担心。魏正江说:“媳妇平时在家多一些,出远门少,这次出去还是想的让她多注意身体,作为一名丈夫,我会更加的支持她,做好她坚强的后盾。”

第一次离家这么久,马文婷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她说:“我害怕自己不能很快适应那里的生活,有时会想家,但是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克服困难,竭尽全力的工作,为老百姓多办一些实事。”

早上9点20分,州党委宣传部住南沟村工作组驱车近五个小时后,在中午一点钟到达了木垒县乌孜别克族乡大南沟村住村点。

第一批住村工作组组长、昌吉州社科联主席马金勇,向第二批工组组长成小凤介绍了住村点上的情况。房间里村民送来的一面鲜红的锦旗显得格外耀眼。昌吉州党委宣传部住木垒县乌孜别克族乡大南沟村工作组组长、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成小凤说:“这个锦旗放到这,这就是激励我们第二组的,什么时候我们一看,前面主席你们的工作做的好。”

马金勇说:“激励着你们继续奋斗,这是一面战旗。”

回到宿舍收拾行李时,成箱的化妆品引起了记者的好奇。组长成小凤说,这是我们工作组给村民准备的新年“礼”。成小凤说:“我们想给我们村上的女同胞带些小礼品,在入户的时候我们认个门,在‘三八’的时候,一起要搞个联欢活动,到时候我们会现场发给他们不同的东西,都是一些日常用的小东西,也是工作组的这么一个心意。”

中午三点,在吃过简单的午饭后,工作组召集村委会干部,进行工作对接、了解村里基本情况、谋划新一年的工作重点,大家一聊就是两个小时。下午,工作组带着面粉、清油等,在村支书托合西的带领下,开始了走访入户。成小凤说:“我们第一天来,村上书记带我来认个门,过后我自己就会来的,定居现在习惯不习惯……”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工作组的成员回到居住点开火做饭,在这个“新家”做了一锅热腾腾的哨子面。大家知道这一年,是人生征程中的一个新起点,需要他们用真心、汗水和力量去践行,用真情实意融入到群众中去感受。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2

20xx年12月22日。早晨7:00起床,洗漱完毕,站在窗口,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已然变亮,感受着微风吹动枝条的动静之美,空气是那样地清新凉爽,人也感觉特别轻松。草草吃过早饭,我便领着副部长冯树田和政工科几个干事来到下喇叭乡冻牛坡村进行了调研。下喇叭乡位于山阴县的西北方向,低处山区,紧靠虎山线,境内地形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冻牛坡村位于乡所在地西约五公里处,总人口764人,总耕地面积5095亩,20xx年全村人均收入仅3433元。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又没有矿产资源,村里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开展以来,如何为农民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使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见到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是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入户走访。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冻牛坡村有两个问题亟待解决:一是高速公路占地出现了矛盾隐患造成了不稳定;二是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战斗力不强。走访中看到李培祥、李怀珠两位老党员家居简陋,生活十分贫困后,我当场拿出了1000元送到了他们手中;对高速公路占地纠纷户进行了协调与调解,帮助他们认真分析问题,找根源找和解结合点,经过调解,多数村民表示愿意协商解决自己的问题。1

座谈会上,不大的村委会挤满了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村里的困难和发展思路,近距离的接触,使我感受到老百姓的淳朴与亲情,军民之间,官民之间在那一刻已融为一体。我围绕“十二五”期间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等话题,与大家共同商讨项目建设和发展规划。并就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困难,提出了四点发展思路:一要围绕“水”字做文章,循着水路找财路,只有把吃水问题解决了,才能解决山区农村畜牧业发展的瓶颈;二要充分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发展以养羊、肉牛为主的畜牧业。大胆探索“土鸡”散养,通过规模化土鸡饲养,使土鸡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三要做劳务输出文章,发展打工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群众进行劳务输出,能稳定提高农民收益,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四要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快村种植业转型步伐。

中午,在村民王二家,就着一盘萝卜丝,喝着调和饭,吃着莜面窝窝,和老王拉起了家常。“这么多年了,没想到今天有您这么大的领导能住在俺家的土窑洞里,真想不到啊。”“老王,全市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通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农户,解民忧,帮助你们脱贫致富,转变我们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一席话感染和打动了老王,也让我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冻牛坡村是我的下乡住村联系点,说实话,对于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来之前我心里很有些担忧,但通过住村以来的所见所闻,改变了我的认识,也增强了帮扶的信心,感觉收获很大,体会很深。

1、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农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多是由农民自发而成的,形不成规模或规模较小,也缺乏长远规划。开展下乡住村活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抓调产、转思路、上项目、兴产业,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努力将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2、 在农村,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和一支战斗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谈发展和增收无异于纸上谈兵。要在为党支部输送新鲜“血液”上下大功夫,培养后备人才,特别是要抓住这次村委换届契机,把农村的致富“能人”选进班子,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推动村转型跨越发展步伐。

3、农民思想的解放程度和观念的更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产业的发展。在下午召开的党员、村民代表座谈会上,我向大家简要传达了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县会议精神,看着大家聚精会神舍不得离开的情景,我深有感触。我讲的这些内容不是有多新,电视、报纸上都能听到看到,但为什么村民愿意听,关键是村民很少听到来自上级面对面的声音。如果我们每个下乡住村干部,都能自

觉做一名宣讲员,把党的惠农政策、发展信息、致富思路说给群众听,群众不是会接受的更快吗?

4、让群众得到实惠,让群众亲身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这是群众对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迫切期盼,也是检验下乡住村活动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下乡住村联系的都是贫困村,发展问题、增收问题、热点难点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了的,需要我们发挥优势、协调优势,靠前服务,多下乡,常住村,带着感情解难题,这样才能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干部作风的大检阅。

天色已晚,由于明天县里还要开会,便踏上了归途。路上,我一直在思考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提的许多建议,特别是解决山区农村发展难题的独到建议,对我深有启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只有经常深入基层,多和群众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发现并运用群众的首创精神,更好地开展工作。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3

20xx年5月8日星期三晴

早上八点左右,我来到了大湾村姚春梅家,一名妇女正在和姚春梅不停的交谈,话语中透露出了悲伤的言语。据了解,这个妇女是从湖南嫁到大湾村的浦大姐,浦大姐有两个儿子,22岁的大儿子在外面打工,小儿子读小学5年级。由于夫妻关系不和谐,她的丈夫5年多都没有回家了,自己要承担家里家外所有的农活和操心全家的生计和儿子的读书费,生活变得非常艰苦。

当问起她家是否享受农村低保的时候,浦大姐告诉我,现在国家政策很好,她和她的小儿子都被评为一类低保,到是减轻了一些家庭负担。但办理低保是以丈夫的名字去开户的,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而不回家,致使浦大姐不但没有领到每个月的低保,反而家里面的负担全部由她承担。现在自己年纪大了,做不了重活,大儿子没有读多少书打工做的都是重的体力活,也没有钱寄回家贴补家有和供小儿子读书,生活变得非常的困难。

临走前,我向大湾村支两委了解情况,建议她向乡社会事务办申请把低保存折上丈夫的名字更改为浦大姐的,并给她说明了相关的办理程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村夫妇女的坚强、朴实和辛酸!

20xx年4月2日星期二雨

中午十二点左右,我和丙溪村支书吴绍江来到村民张文培家,他正从外面干活回来。在闲谈中得知,张文培与妻子两年前离婚了,留下他与女儿和母亲住在一起,母亲常年生病,几乎没有什么劳动力,平时就靠自己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年初,张文培在修建房屋下基脚时损毁了寨上一村民的田埂,引起了矛盾,两家互不让步,矛盾不断升级。经吴支书和我的调节和劝说,最终使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一场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妥善解决。

晚上,张文沛热情的邀请我们吃晚饭。张文培很朴实、也很开朗,他欣慰的说:现在国家政策真的很好,母亲医病的钱也得到了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还被评为了二类低保,到是减轻了一些家庭负担,很是感谢党和政协的帮助。

夜深了,小雨还在淅沥沥的下着,路虽然很滑,但是我们为村民成功的化解了一场邻里纠纷,我的心里感觉满满的,很高兴!

20xx年3月6日星期二阴

下午5点多,我们驻村工作人员一行3人,跟着亚鱼村副主任姚本祥,监督委员会主任、综治工作站站长舒水保来到潘塘村民组。近日,潘塘村民组在进行入户道路硬化工程,我们也积极地投入了他们的劳动。据悉,这条道路是连着该组外面的李丫公路,属于一事一议项目,由财政出资金,村民出劳动力共同完成的。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就能完工并投入使用。入户道路修好了,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村民们表示,道路的硬化结束了以往雨天泥,晴天灰的历史,坐在车上颠簸得不行的情况也将不复存在。

20xx年3月13日星期三雨

昨晚7点左右,亚鱼乡也应节气地出现了雷雨天气。

叮,叮,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干群连心室”内的寂静,我立马接起电话。来电的是亚鱼村花瓜冲村民组的刘泽双老人,因电线老化引起了火灾,将家里的老木房给烧了起来。听到这个噩耗,我们驻村工作人员立即与乡政府、村委会联系,第一时间赶到救火前线。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凌晨时分终于将大火扑灭。第二天一大早,大家伙顾不上疲惫,为刘泽双老人送去了慰问金3000元,大米180斤,食用油1桶,棉被4床,大衣2件。慰问金和物品虽然不多,但却温暖了老人的心。

20xx年3月23日星期六阴

为进一步加快沙子坳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率先达到小康。沙子坳“干群连心室”工作人员积极为村民找路子,谋划致富产业,通过与村支两委班子、党员及村民代表的座谈会,结合本村实际,选择了市场前景很好的黄桃种植产业。通过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为该村争取到黄桃树苗9000株,肥料4000斤。

3月23日,我带领连心室工作人员姚沅斌、黄志念、钟方进,一起帮凉庭寨村民刘元树栽黄桃苗,栽完黄桃苗后,看着这成片的黄桃,村民刘元树笑了!

据悉,该村黄桃种植面积已达210余亩,三年后,每年会给村民带来近350万元的收入,真正的给村民栽下了“摇钱树”,养起了“下蛋鸡”。

20xx年5月6日星期一阴

5月6日上午,我一个人来到谢桥村白水洞组罗仁贵家,此时罗仁贵正在院坝里修理农具。于是我上前与他闲聊,他谈到自己现在是一个人在家上了年纪,白水洞的所有村民都从原来的住处搬了出来,就剩下他还在那里面住着,主要是搬出来没有房子住,而且现在就靠自己种地养活生活,家里面无人打工,子女还要读书,还欠下许多债务,自己虽然领有低保,但家中缺乏经济来源。于是,我向他介绍了小额信用贷款政策,但是他说,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自己又不会做生意,贷了款怕自己还不上。

这次的走访使我感到,村里的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高,许多群众都是想得到小额贷款不去开拓新的致富门路而是为了生活开支,我们若想从基本上使他们富裕起来,首先要改变他们安于现状的旧思想,同时提供给他们致富知识和市场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激励他们创业和致富的积极性。

20xx年5月12日星期日阴

9点半,我们一行3人来到了谢桥村姚方祥家走访,走进姚方祥家后,姚方祥急忙放下手中正在清洗的衣服,给我们到上茶水,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我坐定后,与姚方祥拉起了家常,向他了解他家的生产生活情况,寻问党的各项政策落实得满意不满意。交谈中我得知,他的四个子女都出去了,现在只有他一个人住家里。他对我们说:“现在党的政策好,种田有补贴,生病了可以报合作医疗,老了还有养老保险金。”

当我们问起他是否拿到养老保险金时,老人高兴地说:“他们的孩子们都给他们交了,他现在每个月都能领五十多块钱。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农村人的坚强!

20xx年5月7日星期二晴

今天早晨,我们连心室的同志一起到凉树塘转了转,对村容村貌做更一步了解。

当走到杨文斌家门是,有几个人正在聊天。看到我们后,其中一个人说:“那边有个小型水库,太危险了,前年就有一个小孩掉到水给淹死了,马上要到夏天,怕小孩下去洗澡。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给拦一下,不要让那种悲剧再发生”。得到村民的反应后,我们一行来到了那个小水库。这个小水库就到村子的旁边,还有几户人家住在那里。经观察,的确很危险,80度的斜坡建成的,如果大人不小心掉进水里,都无法爬出来,何况小孩。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4

从驻长远村以来已有3天了,我用了2天的时间在村支书何祖强的带领下跑遍了整个长远村,相信群众们也认识我了吧。

长远村是楠杆乡海拔最高的村,有刘家山、坨底、沙子清、梁子上、仁神度、会家山、长坪、火石坪8个组,现在就只有沙子清组没通水泥路了,争取在今年能把这沙子清这条组路硬化,那样长远村将在楠杆乡率先实现组组通水泥路。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村支书,真不愧是县人大代表。

“长远村”,这个村名起得好,很有 “现代化”的名字,第一次在驻村文件上看见这个村名,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在“起跑线”上的村。通过这几天用脚步丈量下来,事实告诉我,我的第一感觉是对的。

长远村的烤烟种植起步早,一直以来,种植烤烟收入是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种植热情不断高涨,亩数由以前的干部下任务变为烟农主动要任务,今年全村的烤烟种植已经达到890亩。今天早上我们去了会家山组的集中育苗基地,看见烟农们有的在翻铧土地,有的在起垄,有的在疏苗。集中育苗基地里,托盘里的烟苗长势良好。书支书嘱咐组长何祖国一定要管好苗床里的水。支书说近日天气有回升趋势,苗床里的水每天可能会大量地蒸发,要是不及时往苗床里注水,烟苗很可能枯死掉,并且还要注意苗床杀毒。看来支书也是技术员啊。

除了烤烟以外,这个村的茶叶也算是“上路”了。就在村办公楼后面的天家山上,现已满山都是茶叶。张青山20xx年大学毕业,放弃了在外就业的机会,不顾家人反对回家筹资承包了500余亩山地,种植茶叶,现在成了长远村的茶叶种植大户。天家山就是他的茶场。现在单是茶场的管理就需要10来个人,接下来的摘茶、炒茶再到最终茶叶的上市将会让更多的村民就近就业。

下午,在回办公楼的路上,支书还带我到火石坪组的萤石矿洞前转了转。据他介绍这里的萤石矿储量丰富,现在已经承包给浙江老板了,开挖矿石的前期工作已经做好准备。

我在这里看到了希望,看到了长远村各项产业正在“起跑”,相信“后发赶超”在这里将不只是一个成语,长远村的小康生活也不一定要“长远”才能实现,她们已经在朝着小康路奔去。

昨天村主任给了我一本《农村气象日历》小册子,并说这本小册子在农村很管用,上面有日历、有农事安排、年降水、降雪情况等,还可以记事。现在长远村户均一本。

吃过晚饭后,我顺手翻了翻这本小册子,发现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惊蛰”这个节气在我脑海里很模糊,我便在手机上查了下: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这是最能让我理解的解释。“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看来真得忙起来了。

现在已经是晚上8点半,在办公楼后面的炮台上,楠杆炮点班长也就是支书何祖强正带着三个“战士”在洗炮。他们前几天在县气象局的带领下到市里面去培训了来,回来即将投入实战中,听说明天或者后天就要 “试炮”了。据当地人讲,前几年长远村经常被冰雹“袭击”。尤其是烤烟,眼看烟叶就要成熟了,冰雹一来把烟叶打得稀烂。20xx,在乡政府的积极争取下,才得一防雹增雨炮点落户长远村,专门用来应对当地的雹灾,村支书并担起了这个炮点的班长。炮兵班成立近7年来,共成功发射防雹增雨弹1000多枚,村民未遭受一场雹灾。

现在一场烤烟生产大战已在长远村打响,再加上有炮台的“保护”,今年应该是个丰收年。

和村主任代胜华在乡里开完会回村里已是晚上10时许。

尽管春天已经来到,但是在这里晚上还是冷,能听见风吹的声音,毕竟这是楠杆乡海拔最高的村。就像他们说的一样:这里一进入冬季时常都是雾蒙蒙的,但是夏天好过,晚上睡觉要盖被子,电风扇在这里都难以派上用场。

在回来的路上,代主任和我说,乡里已经开了好几次关于烤烟生产的会议,楠杆乡的支柱产业就是烤烟,要是连这个都抓不好那就谈不上要发展,要小康了。

我看了看会议记录,一是每亩必须栽足1300株烟苗,地膜要全覆盖,每块烟地要画 “图”存档;二是继续推行地膜烟,要求地膜全覆盖,尤其是地势高的烟区。三是做好 “一折通”账号的统计,因为每年总是有烟农的账号不对导致风险金打不进帐。

回到村办公楼后我还就“地膜烟”这一问题请教了代主任。在烟农看来“地膜烟”有些麻烦,但是只要解释到位烟农还是接受的。推行“地膜烟”一是保温增温,促进土壤养分的分解和释放 ,二是保湿使土壤水分蒸发减少,散失缓慢,并在膜内形成水珠后再落入土表,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损失,起到保蓄土壤水分的作用。 三是地膜还可在雨量过大时,防止雨水大量进入垄体,可起防涝的作用。四是促进生长发育,覆盖地膜后,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增高,有利于早生快发,促进了烟苗的生长发育。五是减少杂草和蚜虫的危害。

看来要做好农村工作真的不容易,一要懂得国家的惠农政策,再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群众听,赢得群众的信任,二要掌握几门适用技术,以便在下队的时候能解决群众在生产上遇到的问题,促进他们增收。

“干群连心”没用这些拿什么去与群众“连心”?

一清早乡计生办的宣传车就进了村,送来了几副宣传标语、油漆、刷子。计生办主任简单地向书支书交代了几句就走了。

在村会议室里,我们开了个短会。今年,楠杆乡计生工作被列入县“黄牌”警告乡镇,所以现在楠杆乡的计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目前村里要做的事就是:以拉网式的方式继续开展基础信息核查,随时掌握好人口流动情况,在村、组显目位置悬挂、书写永久性宣传标语,充分利用好群众会宣传计生政策,“要让群众关注计划生育工作就像关注低保工作那样积极”。

散会后,我和村综治站站长周强并拿着1副标语,提着油漆去了梁子上组。我们分别在烤房上、公路沿线的石头上写了标语。

周强很有感触地说,现在的计生工作比以前好做多了,现在的计生政策又多,基本上涉及到村很多政策都与计生有关。

的确,要想把计生工作好,政策首先要到位,要让群众明白:施行结扎手术、收缴社会抚养费不是计生工作的目的,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才是计生工作的最终目的。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5

郭培增的孙子患骨癌,需要马上手术。可是高额的治疗费对于一个普通农户来说,犹如一座大山挡在面前。我们应该尽全力帮助他们xx年,河间市郭村乡包村干部边朝勋在日记中写到。

随后,他和另外几位包村干部将郭家的情况反映到乡里。同时用村里喇叭反复播出,呼吁村民互助,伸出援手。乡里也展开各种募捐救助活动。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仅两天时间就筹集了3万多元捐款,使孩子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同村的王西场一家也是个典型的困难户。他自己因患脑栓塞,基本没有劳动能力。不幸的是妻子又先后患上了乳腺癌和食管癌,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包村干部多次跑民政部门,为他家办低保、申请大病救助,乡里还定期送来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翻开包村干部的民情日记,里面记得密密麻麻。每户的基本情况,比如家中有几口人、收入怎样、有什么需求等,都记录在册。字里行间都能让人感受到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于民的脉脉情怀。而这样的日记,郭村乡全乡40名包村干部人人手中都有一本。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6

今天,是我们来到宁县焦村乡宫刘村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一天。按照工作分工和安排,我们一行四人在村主任的带领下,走访了9户人家。

每到一户,我们都对他们的家庭人员构成、耕地情况、农机具数量、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及主要支出、种(养)殖业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详实的了解。宫刘村地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加之受到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群众生活较为困难。大多数人家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宁在家,增收项目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传统的粮食经济为主导,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困难。

村民周银元家,三口人住在一间破旧的窑洞中,妻子智障,平时只能做些简单的家务,11岁的女儿在上学,只有他一人是家庭主要劳动力,农忙时在家种地,有时间时在外打零工,家庭收入也基本来自4亩地的几千元种植收入,由于供养负担重,常常是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离开了周银元家,我们又来到周文德家,一家三口人住在几间年久失修的窑洞里,两位老人已年近80岁,儿子两年前离婚,常年在外打工,每年来自7亩地的一点收入,除了家庭正常开支、给老人看病外所剩无几,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又走访了周文义等几户人家,情况基本大同小异,大多只有老人、小孩在家,依靠种地维持生计。通过一天的摸底走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困村、贫困户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大意义,作为一名联村联户的干部,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7

3月22日

我们来到袁伏二村袁子陵老人家时,老人正用手机与外面的朋友谈笑风生地聊天,硬朗的身板,健谈的个性,让我们很难相信老人家已有88岁高龄。我们简短地与老人介绍了来意,尤其是当我们问到对党的惠民政策的感受时,他热情地树起大拇指连说:好!好!好!

老人生于1923年,1950年参加工作。一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一直居住在农村,对农村农业非常了解,对农民的疾苦感同身受,对党在农村政策的变化更是有切身体会。他动情地说:历朝历代,上交皇粮国税,天经地义。现在党的政策好,不光不上交,还有种粮补贴、家电补贴、种子补贴等等好多补贴,老了有社保,病了有医疗。老人在总结几十年的切身感受特别是近几年农村政策的变化后,特在今年春节撰写了一副春联:“过去总是贫民百姓供皇帝,无奈无奈;而今居然国库资金养老人,善哉善哉”。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两句话,朴素地表达了一个年近九旬高龄老人对党、对政府的诚挚感激之情。

3月23日

袁伏二村最高寿的老人叫纪美容,今年已有91岁高龄了。老人有三个儿子,五个孙子,大儿、二儿已先后去世,现还有一子。由于家庭困难等原因,多年来儿子几乎就没有管过她老人家,每月顶多供给数量极为有限的大米,柴、油、盐都靠自己去找,生活缺少基本保证。

当我们了解到老人家的现实窘境后,立即与村干部商量采取帮扶措施。一是村干部专程上门做其子女工作,明确指出赡养老人既是法律规定的责任,又是道德要求的义务,否则人伦何在?二是实行一对一帮扶,明确一名村干部长期结对帮助,及时掌握老人家的生存状况,提出解决的措施办法;三是制定帮扶措施,将老人纳入民政救助对象,从衣、食、住三个方面解决生存的基本之需,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诗经》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纪老人的故事,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3月24日

穿过袁伏二村宽阔的街道,越过大畈上肥沃的田畴,跨过铁金港大桥,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猪在栏中欢叫,鱼在池中跳跃,这就是湖北省科技示范户大冶市袁伏二村袁致强的养殖场了。

主人今年48岁,壮实的身材充满了干劲,细小的眼睛中流露出不易觉察的精明。该场始建于2007年,现有标准猪舍5栋,3000平方米,精养渔池200多亩,累计投资近200万元,年出栏牲猪1200头,产鱼10吨,年产值150万元,年利润20万元。追溯发展史,该场完全是在国家20万元帮扶资金的基础上,靠勤劳起家发展壮大起来的。当说到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时,他连声说好;当我们问及还有什么困难时,他稍微沉思以后说:最怕的是风险,最缺的是资金。

据主人介绍,去年一场大水淹没了整个养殖场,猪死了,鱼跑了,损失20多万元,年终一算账亏了十几万元,他深深地叹息地说:“政策好,人努力,就是年成不顺啊。”

当谈到以后的打算时,袁致强的眼中尽是期待和希望。他说:养殖场的整个基础设施都已配套完善,技术经验也基本过关,生产经营渠道也已打开,现在缺乏的是上规模、上档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钱字。他充满希望地说:我只要再有50万元的投资,我的养殖场完全可以变个模样!

相关下载

相关标签

最新更新

精彩专题

更多+

游戏排行

软件 游戏